我乐太极网,为中国太极拳爱好者加油!!

我乐太极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太极学说 >

太极拳问源

标签:时间:2008-05-24 06:30来源: 作者: 点击:
“ 太极 ” 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古代方士以双鱼形太极图表示太极之理。初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即依此图解释拳理,规范拳技。 古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不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了万物,万物中都

太极拳问源

“ 太极 ” 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古代方士以双鱼形太极图表示太极之理。初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即依此图解释拳理,规范拳技。 古人认为,阴阳两者相互不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产生了万物,万物中都包含了此理。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的状态。

太极拳讲究通过 “ 静中求动 ” ,达到静中有动。即身体处于相对静止,要求意气周流,呈外静内动之象。具体体现于练拳的预备势和收势。还讲究通过 “ 动中求静 ” ,达到动中有静。即肢体运转时,内意要专著守一,内气要平缓如一,出现相对的内静。

概述: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 “ 阴阳 ” 、 “ 太极 ” 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 太极 ” 一词源出《周易》: “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 。 “ 太 ” 就是大的意思, “ 极 ” 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 “ 无极而太极 ” ,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 “ 太极本无极, ” 之意。太极图是我国古代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据考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的。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帧四年( 1641 )陈王廷任温县 “ 乡兵守备 ” ,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了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太极拳。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 ① 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势编成拳套,陈王廷吸收了其中二十九势编人太极拳套路。甚至陈氏的《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照戚氏《拳经》,可见影响之深。 ② 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 ③ 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 “ 以意引气,以气运身 ” ,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六式:

陈式: 分老架与新架两种。老架原有七种拳套,历不断传习和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传的陈式太极拳第一、二路拳套。陈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显刚隐柔,刚柔相济,动作螺旋、缠绕,手法多变,忽隐忽现,快慢相间;呼吸讲究 “ 丹田内转 ” ;架式宽大低沉,并有发劲、跳跃和震脚动作。

杨式: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 1800—1873 ),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做僮,从师于陈长兴,壮年返故里,后到北京传习拳艺。经其孙杨澄甫( 1883—1936 )的不断修改,遂定型为大架子,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吴式: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拜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又拜杨露禅次子杨班侯学小架子,以善柔化而著名。其子吴间鑑泉( 1870—1942 )在继承父传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不断修改,使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即以前流传的吴式太极拳。其特点是: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谨。

和式: 由清末太极宗师 和兆元 先生( 1810–1890 )所创,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至今已走出封闭,在中国大陆、海外的港澳、日本、东南亚以及北美影响较大,成为中国太极拳主要流派之一。该拳中正松柔、轻灵圆活、顺遂自然,集拳架、推手、散手合为一体,具有技击、强身、养生等功效,充分展示了太极拳的独特魅力

武式: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 1812—1880 ),初从师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为求得深造,后又跟陈青萍学陈式新架,经多年演练,自成一家。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展,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在进退旋转中始终保持中心,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

孙式: 清末河北定县人孙禄堂,精通形意、八卦,民国初向郝维祯学太极拳,博采各家之长,融会贯通,独创孙式太极拳。其特点是:进退相随,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 “ 开合活步太极拳 ” 。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体委组织专家陆续编写出版了 24 式、 88 式、 48 式太极拳。又将传统的陈、杨、吴、武、孙、和式太极拳整理出版。太极拳在国外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1989 年中国武术研究院编写了适应竞赛的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和综合太极拳的套路,为太极拳进一步向世界推广,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其运动特点是: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柔中寓刚、以意导动。

基本技法

(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 “ 顶头悬 ” 。练拳时讲究头部的头正、顶平、项直、颏收,要求头顶的百会穴处要向上轻轻顶起,同时又须保持头顶的平正。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使颈项竖直、下颏里收。顶劲不可过分用力,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

(二)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是身法端正,宽胸实腹, “ 意注丹田 ” ,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送到腹部脐下。太极拳在运动时,一般都是采用腹式呼吸,同时 “ 意注丹田 ” ,这样能达到太极拳 “ 身动、心静、气敛、神舒 ” 的境地。

用腹式呼吸来加深气息的深长,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不能用强制的方法。要求整套动作都要与一呼一吸结合得非常密切,应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起落旦进退、虚实等变化,自然地去配合。一般地说,呼吸一总是与胸廓的张缩、肩肿的活动自然结合着。在一个动作里,往往就伴随着一呼一吸,而不是一个动作固定为一吸或是一呼。这种与动作自然配合的方法运用得当,可以使动作更加协调、圆活、轻灵、沉稳。

(三)含胸拔背:含胸是胸廓略向内涵虚,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含、两肋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隔有下降舒展的机会。它既能使重心下降,又使肺脏、横膈活动加强。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涵虚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鼓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不能单纯地往后拉。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含胸拔背,胸背肌肉须松沉,不能故意做作。

(四)松腰敛臀:太极拳要求合胸、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固,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敛臀则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作内收。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前、向里收敛,象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

(五)圆裆松胯:裆即会阴部位。头顶百会穴的 ‘ 虚灵顶劲 ” 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气贯上下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实。胯撑开,两膝微向里扣,裆自圆。会阴处虚上提,裆自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产生裆劲。太极拳讲究 “ 迈步如猫行 ” ,要求步法轻灵稳健,两腿弯屈轮换支持身体进行活动。因此银部关节须放松,膝关节须灵活,才能保证上体旋转自如,踢腿、换步灵便。

(六)沉肩坠肘;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两臂由于肩、肘的下坠会有一种沉重的内劲感觉,这就是上肢内在的道劲。*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些微向前合抱的意思,这能使胸部完全涵虚,使脊背团成圆形。两肘下坠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向里的裹劲。这样的沉肩坠肘,才能使劲力贯串到上肢手臂。

(七)舒指坐腕:舒指是掌指自然伸展,坐腕是腕关节向手背、虎口的一侧自然屈起。掌的动作是整体动作的一部分,许多掌法都是与全身动作连成一气的,因之舒指坐腕,实际是将周身劲力通过 “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 ,完整一气。

(八)尾闾中正:尾阎中正是关系身躯、动作姿势 “ 中正安舒 ” 、 “ 支撑八面 ” 的准星。因之太极拳运动时极重视尾阎中正,不论是直的或是斜的动作姿势,都必须保持尾闾与脊椎成直线,处于中正状态。更重要的是,尾阎中正还影响着下盘的稳固。所以尾闾中正同样是和以上七点联贯统一的。能够统一地做到这八点,就可以使躯干、上肢、下肢的内在劲力达到完整如一的地步。

(九)内宜鼓荡,外示安逸:鼓荡是对内在精神所提的要求,鼓荡是精神振奋的意思。内宜鼓荡是说内在的精神要振奋,然而这种振奋是沉着的, “ 神宜内敛 ” 的,并不流于形色,表现是安逸的。

(十)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太极拳运动要象抽丝那样既缓又匀、又稳又静,迈步又要象猫那样轻起轻落,提步、落步都要有轻灵的感觉。静是太极拳特点之一,练太极拳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做到心理安静,排除杂念,使精神完全集中到运动上来。心静,才能 “ 用意不用力 ” ,使运动象抽丝那样安静。太极拳讲究 “ 用意识引导动作 ” ,是一种 “ 会意 ” 的运动。 “ 缓以会意 ” ,只有徐缓的活动才能会意,因之它要求运动象抽丝那样徐缓不躁。太极拳又讲究速度均匀,要求保持适当的等速运动,又需象抽丝那样均匀地抽拉。其步法必须相应地象猫迈步那样轻灵。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